河北网络辟谣平台>>评论解读

“塑料大米”死灰复燃 再证谣言止于“智”者

2017-05-08 10:58:49 来源:河北新闻网

□堂吉伟德

近日,微信中疯传一段两分钟的视频。视频中,一男子不断将一个个塑料袋放入一台机器,经过熔解、拉丝、切割等工序,最终生产出一粒粒状似米粒的白色固体。视频配有文字称,这就是假大米的制作过程。“假大米?我们每天吃的大米不会是塑料袋做的吧?”视频震惊不少网友,并引起广泛转发。(5月7日《新华网》)

“塑料大米”、“塑料紫菜”……这些近乎于黑科技的视频,无不让人感叹食品造假已到了逆天的地步。一时间,人人谈之色变,随手转则成为网络噱头,随波逐流的围观与转发,让一个久远的谣言成为“证伪”的资料,如此反差已成讽刺。不过,想想总感觉不太对劲,塑料制作的大米,看不出来、闻不出来,难道吃不出来?

都说谣言止于智者。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有一个信谣和传谣的过程。若自己都不信,并深知传播谣言的危害,自然也就会慎重考虑和谨慎鉴别,而不是不辨真伪随意转发。在新谣言还没散去,旧谣言又卷土重来的势态下,对止于“智”者则应有更宽泛的理解。

智首先是“智商”。科学素养不足,是导致众多谣言不能被识破的关键。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了6.20%,比2010年的3.27%提高了近90%,进一步缩小了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然而这种进步的基础十分薄弱,公众科学素养普遍不足,依然是最真实的现状。

智其次是“责任”。如果一些包装较好的谣言识别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诸如“塑料大米”等陈年旧谣依然大行其道,一些早被证伪的信息依然有人追捧,则证明受众的公共责任不足,公共意识不强。其实,一个人只要在围观和转发之前,稍加搜索就能辨出真伪,却以“我也是好心”而随意传播——轻浮者才会盲从而轻信,有责任心者则是先厘明真相、查清事实。

智最后是“敬畏”。心中有畏,才会行之有戒。对谣言的惩戒力度偏轻,或者说囿于取证难、定性难而无所追究,法律规定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传谣信谣没有风险,治理未能纳入法制轨道,谣言滋生蔓延的土壤自然十分肥沃。

由此观之,实现止于“智”者当多管齐下,一是科学普及以提高素养;二是倡导责任以避免轻率;三是强化惩戒以心中存畏。唯有学识、责任与法治相得益彰,谣言才会一个个被刺穿。

责任编辑:赵耀光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