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网络辟谣平台>>评论解读

谣言止于公开,可“公开”为何总是迟来?

2017-08-08 15:33:35 来源:湖北日报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这两天,微信朋友圈被一段小视频“刷屏”,收藏家马未都现场切开了放置400多天却没有腐烂的西瓜,并提出“能否对食品安全放心”的质疑。对此,国家食药监总局网站转发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研究员的文章《马未都,不懂别瞎说!西瓜400天不腐挺正常》称,西瓜表皮可以呼吸导致水分流失,瓜的风干和其他果蔬风干并无本质差异,跟食品安全没有关系。(8月6日《北京晨报》)

马未都错了吗?似乎没有。他虽是一个知名的收藏家、文化学者,却在食品安全方面是个十足的“门外汉”。那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那位副研究员错了吗?也看不出他错在哪儿,作为食品安全的内行人,他出来给马未都“上课”,为公众解疑,打消公众的顾虑,是他的责任和义务。不过,这件事怎么琢磨,都觉得哪儿有些不对劲儿。既然双方都没错,那么问题到底出在了哪儿?

问题就出在了信息公开的“滞后”上!马未都是一名普通消费者,他是该“不懂别瞎说”。可是他有疑问,说出来难道有错吗?如果食品专家,哪怕是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工作人员,早点出来辟谣,向公众解释一下西瓜放了400多天不腐烂,是由于“西瓜皮可呼吸”,西瓜可以脱水,但在呼吸的过程中,西瓜的水分依然会流失,如此这般,如马未都这样的消费者,就不会再有疑问。

遗憾的是,食品专家或行内人士,都没有及时地站出来,就民众的担忧站出来发声,总是在看到某些事关食品安全的谣言都被炒得沸沸扬扬了,才站出来“辟谣”。人们常说“谣言止于智者”或“谣言止于公开”,可是,那位“智者”总是姗姗来迟,而那个“公开”也总是显得“犹抱琵琶半遮面”,其到来之时,总是迟于谣言。如果“智者”和“公开”不能跑赢“谣言”,那么再去抱怨“不懂别瞎说”的消费者,是不是有些矫情呢?

其实,不少事关食品安全的谣言,只要相关部门稍加解释,就能澄清。可是,就是这个“稍加解释”,都懒得去做,任凭谣言四起。而迟来的对真相的解释造成的“悲剧”不少了。从无籽葡萄打了避孕药,到凡食品添加剂就有害,再到如今的西瓜放了400多天却没有腐烂,等等,如果官方早点出来说话,就不至于搞得人人恐慌。

谣言止于真相,谣言止于智者。只要真相及时公布,所有谣言都没有藏身之地。但也可以反过来说,真相被隐蔽,迟迟不公开,反而滋生了谣言的土壤。过去,传播方式单一,谣言一旦被广泛传播,要想辟谣,十分困难,而如今,传媒极其发达,网络、电视、报纸、广播,加上众多社交媒体,都为粉碎谣言提供了方便平台。只要动动口、动动笔,谣言就会被粉碎。即便有人利用现代传播媒体的便利恶意造谣,却也可以利用这种便利反其道而行之。

在网络空间如此发达的当下,网络具有“无影灯效应”,每个人都享有充分自由,言路广开,各类观点齐聚,火花四溅,但观点之间可相互补充和修正,最终达成共识。而要使现代版的“谣言止于智者”或“谣言止于真相”彰显,“智者”和“真相”必须及时走到前台。必须承认,民众对食品安全知识乃至常识的掌握,还显得远远不够,单靠消费者的判断、分析,根本不现实,只有相关部门快速反应,及时站出来,澄清谣言,才能遏制谣言的传播。

由此,相关部门别总是“马后炮”,老百姓“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观念根深蒂固。面对谣言,必须及时回应、辟谣,尽快消除公众疑虑。食品安全谣言泛滥说明,除了监管、惩治的力度还不够外、宣传和回应也不算给力。要让民众不造谣、不传谣,食安部门首先就该站出来发声。(刘天放)

责任编辑:赵耀光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